雪崩
号外:教链内参1.22《果然破位4万刀》
最近看到股圈议论纷纷的一个话题,就是一种叫做“雪球”的结构化理财产品大规模爆仓,场面堪比雪崩。
有人就在那里议论,这究竟是什么力量,和国家鼓励资本市场发展的大政方针对着干,把大A给踩成这个样子,就冲着把这一堆雪球给爆仓而去的吗?
市场不好,左派大V骂骂美帝,右派大V怪怪政府,但不过是找个出气的筒子罢了。真正翻云覆雨的力量,大V们又怎能知道,知道了又怎敢提起?
金融市场,冷酷无情。杀人父母犹可恕,挡人财路不可活。
亏损了,别指望从公开发表的帖子里找到真相。真相就在每个人的心里。稍微动动脑子,就知道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刑侦学上讲,寻找杀人线索,就是要想一想,这人死了,谁获利最大?
简单学习了一下这个因为2021年牛市而红极一时的结构化理财产品。
从技术上来讲,这个东西的本质就是一个场外期权。
更具体的,是一个看跌期权(put)。
再进一步,是卖出一个看跌期权,即所谓的“卖put”。
如果要再附加一点儿补充说明的话,那么应该是一个带止盈(比如15%)和杠杆(比如4倍)的卖put。
说实话,这么复杂的产品,能有那么多人冲,真得佩服高净值人群大赌大赢的勇气,以及销售人员舌灿莲花的能力!
那么,是什么话术,打动了如此多人,慷慨解囊,躬身入局的呢?是雪球结构表面光鲜亮丽的高获益概率:
如果市场上涨,你会止盈。涨的越快,止盈越快。复投越快,年华暴增。如果再配上4倍杠杆,啧啧,数钱数到手抽筋不要不要的。
如果市场不涨不跌(箱体震荡),那么拿到期满,券商会返还你的本金,并附上与止盈同等收益(即15%)的“借款利息”,作为理财期间(比如过去2年)占用你资金的对价。
如果市场在期间下跌,跌破了行权价格(雪球产品里叫做“敲入价格”),那么只要期满时市场反弹回到箱体(期初价格~止盈价格)并进而涨破箱体导致止盈,那么你仍然会赚到15%收益。
如果市场在期间下跌,跌破了行权价格(“敲入价格”),那么只要期满时市场反弹回到箱体,但没有涨破箱体导致止盈,那么你将可以足额收回本金,而没有任何损失。
只有当市场在期间下跌,跌破了行权价格(“敲入价格”),且直到期满都没有再回到箱体,那么此时本金就会发生亏损。如果带了杠杆,那就是加倍的亏损。亏没了保证金,那就是爆仓。
如果这个结构,用到一个大概率不怎么会下行,而大概率会上行的标的上,比如某某指数,那么,你会不会感觉,赢面超级大?是不是就要上头?是不是就要上杠杆?
可是这出人意料的事就是发生了。在过去一年,全世界都涨出了很高的风险,唯有某A稳步走出了高性价比的黄金折扣。
雪球们也就滚不动了,而是一头撞上南墙,雪溅当场。
可是为什么?雪孩子表示死不瞑目。
因为这本来就是一款表面光鲜,实则风险收益比极其糟糕的产品。
很多人都知道,段永平喜欢卖put。他是把卖put当作买入现货的替代操作。跌到位,他就心甘情愿买入现货,然后长期持有获得无限空间的上行收益。跌不到位,他也能小赚一笔权利金。
对于买put的人,put就好比是一份“保险”。如果市场跌破行权价,他可以锁定价格卖出现货,以更低价格买入现货,从而赚到差价;如果市场没有跌破行权价,他可以放弃行权。这样,他就对冲了市场下行风险。而他为此支付的代价就是他买put所付出的权利金。因此,权利金就可以比作“保费”。
那么对于卖put的人,他心里想的恰恰相反。他本来就准备要买入现货,但是现在价格有点儿高,于是他就在一个更低的价格上卖个put,先把“保费”收了。如果市场跌破行权价,那么他就以行权价买到了现货;否则,他买不到现货,但仍然赚了“保费”。这就比挂个限价单等着成交,要高明那么一丢丢。
通过这个put,买家把市场下行风险转嫁给了卖家。而卖家之所以敢于承接这个风险,肯定是因为他更有耐心和信心,长期看涨现货。
但是,同样是卖put,雪球结构理财的投资者,和段永平玩的,却是天壤之别。
在雪球结构里,把长期截取成了短期(2年),把上行收益空间无限通过止盈限制为15%封顶,把下行损失有限且具回弹性通过上杠杆变成了刚性可爆仓100%损失本金。
通过巧妙的参数设计,硬生生把一个卖put的妙招,变成了赢面不大、亏面不小的对赌。
暴涨了,你拿15%,剩下的都归券商。
暴跌了,你爆仓,券商没啥损失。
不涨不跌,券商倒贴你收益。
买这理财的人,就是在赌,一个市场,可以在2年时间内,既不大涨,也不大跌。你觉得他的赢面有多大?
承担了亏光本金的风险,却只换来封顶15%的或然收益,还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是赚了便宜,这样的韭菜,只会成为,群狼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