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并不稀缺”
我们都知道,比特币的叙事之一便是总量有限,以此对冲现实法币肆意超发的通胀问题。
但是,Patrick Korda,一个数字货币交易员,在2013年3月5号的博客文章《比特币泡沫2.0》中对这一基本叙事提出了挑战[1]。
当时比特币的价格大约为34美元左右。
Patrick这样写道,虽然比特币名义上不可以超级通胀,但是实质上却可以。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很多很多山寨币,名字币、莱特币什么的。
他讲了一个比喻,说比特币就像海星,完全去中心化。海星没有头。它中心的部位甚至没有任何职责。事实上,每个触角都可以自行复制。如果你把海星切成两半,令人惊讶的事情就会发生:海星不会死,而且不久之后你就会有两只海星了。
他又举了一个例子,Napster。当Napster这个分享盗版mp3的平台被关闭之后,Skype的创始人Niklas Zennström创建了Kazaa,没有中心服务器,不能被关闭。最终,涌现出来一大堆各种软件,Kazza Lite, eDonkey, eMule, BitTorrent, 等等。
“虽然这对于喜欢免费下载和分享内容的人来说可能是个好消息,但对于那些认为比特币可以对冲通胀的人来说,这肯定不是好消息。” Patrick说。
Patrick的问题显然是一个好问题。
如果说Patrick只是一个无名小卒的话,那么8年之后的2021年,一位西方金融界的大佬将发出和他极其相似的疑问。
这位大佬就是桥水基金的创始人Ray Dalio。
2021年初,桥水基金的创始人Ray Dalio写了一篇长文,阐述了他对于比特币的新的看法和观点。刘教链2021/2/7文章《比特币:货币的终结》中提到了他的文中观点。在文章中,达里奥坦言,他不能理解为什么比特币具有稀缺性以及稀缺性带来的价值。他觉得,“虽然比特币的供应量有限,但其他数字货币的供应却不限量”,并且,“由于比特币固定不变的特性,注定了它是无法进化的,所以我认为未来一定会有其他加密货币来代替比特币,而比特币最终会被淘汰”,所以,“「有限的供应量」似乎能让比特币保持较高的价格,但事实并非如此。”
他们都犯了一些认知上的错误。
首先,比特币并不是固定不变从而无法进化的。就像生物的进化,进化是变得更适应环境,而不是自杀式地强行改变。如果一项变化会令其更加适应环境,那么这项变化会发生,这就是进化。比特币显然是有很强的进化能力的。
而另一方面,大部分生命体(包括人)或类生命体(比如国家、公司等)会死亡的原因,会在于它错误地改变或者不变。根本原因在于中心化。这些生命体或类生命体有内在需求和自我意志,所以当内在需求和外部环境发生冲突的时候,它们往往会无法应对两者的矛盾,从而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
所以老子说,“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只有置之度外,反而能长久生存。所以天长地久,就是因为“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越是无私,越是能成其私。
没有自私的需求,没有自我的意志,于是能实事求是的、100%的基于外部环境而做出适应性的对策和改变。
其次,稀缺不是短缺,不是稀少。稀缺讲的是增量相对于存量的变化率很低。短缺讲的是局部时空内供给不足。稀少讲的是绝对数量少。
对于黄金这样的实物货币,因为可分性受到物理尺寸的限制,所以才会因为稀少,而导致短缺。这就是黄金的自限性。自限性决定了黄金的价格不能太高,高到无法细分为日用货币时,黄金就会退出日用货币市场。
但是对于比特币这样的数字货币,则根本没有这样的问题。因为在计算机里,数字在理论上是可以无限细分的。总量恒定,这是稀少。数量稀少,但是可以无限细分,于是就绝对不会出现短缺。不会短缺,那么就没有“不够用”这样的问题发生。
至于为什么可以任意自由发行各种形形色色的山寨币不会破坏比特币的稀缺性,则是因为山寨币和比特币是可以区分的。
不像黄铜掺杂到黄金里会让普通人(甚至专业金融机构)难以分辨,从而破坏其增量存量比率,把比特币和其他山寨货区分开来是极其极其极其容易的一件事情,任何人只要有计算机能能马上做到。
一切都是因为比特币拥有一台高精度“验钞机”——区块链。凡比特币区块链账本上记录的,就是真的比特币。凡不是比特币区块链账本上记录的,就不是真的比特币。
不管发行多少山寨币,只要这些山寨币可以很容易被和比特币区分开,那么它们就不能增加比特币的增量,也就不能破坏比特币的增量存量比率,因为也就无法动摇比特币的稀缺性。
在Patrick写完文章9年后,2022年4月6日,比特币4.5万美元。
参考资料:
(公众号:刘教链。知识星球:公众号回复“星球”)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加密货币为极高风险品种,有随时归零的风险,请谨慎参与,自我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