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终将戳破比特币泡沫的逻辑问题”

2013年4月9号,Vanity Fair网站的编辑Kurt Eichenwald发表了这篇标题为《那些终将戳破比特币泡沫的逻辑问题》的文章[1]。当时比特币的价格约为239.98美元。今天,2022年4月11号,比特币的价格约为42000美元左右。

Kurt的文章很长,不过主要观点都是老生常谈了。其主要观点就是比特币价格波动太大,难以当作货币来使用。不像美元,有美联储来稳定市场。比特币的参与者往往是为了对比特币价格上涨进行投机,因此往往导致对比特币的囤积。过量的囤积导致了价格快速上涨。

当某个时刻,囤积者决定抛售,造成价格下跌。价格下跌的结果就是引发更大的恐慌。然后产生雪崩式的价格崩溃。在这种时候,由于买盘力量严重不足,市场发生了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价格迅速下跌。

这种大起大落的波动导致比特币很难作为一种货币来使用。文章举了一个假设赛百味支持比特币支付的例子,2012年初,1个比特币能买一块三明治,一年后就能买2块半了。反之,对赛百味而言,年初卖一块三明治能赚1个比特币,年底就只能赚0.4个了。也就是说,发生了严重的通缩。

文章认为,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其实,关于比特币为什么不怕通缩这个问题至少要从三个方面来看:

首先,什么是通缩。通缩(deflation)这个词的意思已经被经济学家或者政治家篡改,不再像这个词的本意指货币数量的减少,而是变成了指称价格相对货币的跌落。

第二,为什么现代法币怕通缩,比特币不怕。因为现代法币脱离了金本位锚,改为债务支撑。通缩会导致债务坍塌,因此不可能允许通缩发生。而比特币是与黄金同类的实物货币,它自身不存在负债,也就丝毫不怕债务黑洞。

事实上,为什么只要比特币不被搞死,它在长期尺度上必然相对法币增值?原因就在于一个很简单的数学,法币因为内在原因必然持续通胀,而比特币则有限发行,以无限超发对有限发行,后者必然相对增值。

第三,比特币现在处于资产向货币演化过程中。回到2013年,那时比特币还处于投机品阶段。现在,比特币处于投资品阶段。还远未成熟到交换媒介和定价单位的阶段。在货币化的早期阶段,其价格不稳定是必然的。等到比特币非常成熟了,已经成为日常货币了,那个时候它的价格自然就稳定了。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看外部世界的购买力和比特币的价格乘以数量再乘以循环次数的关系。虽然比特币数量有限,但是只要价格升高,外部世界的购买力冲击就会相对减弱。

我们会看到,当比特币几百刀的时候,一个个人随便买个几十万美元就会造成一个波动。当比特币几万刀的时候,一个小国家买个几个亿美元会造成类似百分比的波动。可以想象,当比特币上百万刀的时候,一个央行随便买个几百亿美元也不过造成类似幅度的波动。日常个人或者公司的零星买卖都不太会造成多大的波动了。

颇为有趣的是,Kurt文章在写的时候还不时来个旁白警告。我们来看一下:

警告#1:(当介绍到中本聪无人知晓其真实身份时)如果你无法知道是谁开发了一个金融系统,你就要当心了。

警告#2:(当介绍到比特币需要使用开源钱包软件时)如果一个黑客可以侵入你的电脑就偷走你所有的钱,你要当心了。

警告#3:(当介绍到欧洲央行批评比特币是骗局时)如果一个主要的金融机构把一项投资称为“骗局”(scheme),你要当心了。

文章还引用了欧洲央行的一段评价比特币的话:

「该系统显示了一个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案例。它很复杂,因此不容易让所有潜在用户理解。然而,与此同时,用户可以轻松下载应用程序并开始使用它,即使他们实际上不知道系统是如何工作的,也不知道他们实际承担了哪些风险。如果存在明显的法律不确定性和缺乏严密监督,这一事实就会导致高风险情况。」

最后,Kurt还用“郁金香泡沫”来打比方,说美元如果遭遇崩溃,美联储就会出手救市,而如果比特币遭遇崩溃,不会有谁来拯救。

美元资产如果崩溃,美联储超发美元就可以救市。但是如果美元崩溃,那就不是美联储能救得了的了。美联储是美元的卖方。拯救美元的,是美国的飞机大炮。美元如果是真理,那么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从本质上讲,脱离了黄金锚的美元,就是彻头彻尾的战争货币。

而比特币,才是和平货币。

参考资料:

(公众号:刘教链。知识星球:公众号回复“星球”)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加密货币为极高风险品种,有随时归零的风险,请谨慎参与,自我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