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增速骤降2703亿

号外:公众号「刘教链Pro」今日发表《如果牛市停止加仓》。公众号「刘教链内参」今日发表《内参:灰度负溢价继续收窄,微策略跑赢一切》。欢迎阅读。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公布了7月份的金融统计数据报告,一共三份:第一份是“2023年7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1],第二份是“2023年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2],第三份是“2023年7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统计数据报告”[3]

根据上述央行公开报告的数据,“7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5282亿元,比上年同期少2703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364亿元,同比少增3892亿元”。“7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3459亿元,同比少增3498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减少2007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2378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2170亿元”。“7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1.12万亿元,同比多减1.17万亿元”。

环比与6月份对比一下,6月新增社融是4.22万亿(同比也少增了9859亿),新增人民币贷款3.05万亿(同比多增了2400亿)[4]。当然,环比属于非周期对比,对于周期性数据而非趋势性数据而言,不具备太大的意义。

这个数据一出来,让很多人大感意外。在数据出炉前,《证券日报》采访了一些分析师,虽然对7月份作为季初信贷小月有所估计,但也给出了8000亿-1万亿的信贷增量、9000亿-1.23万亿的社融增量的预估[5]。实际数据则仅有预期值的一半左右。社融骤跌,存贷双降,不禁令很多人开始担忧中国经济复苏的前景。甚至有人搬出来日本失去的20年作为前车之鉴,称当年日本就是未能第一时间应对“资产负债表衰退”,力挽狂澜,酿成苦果。

社融数据和信贷数据不完全匹配,因为其中包含了其他融资(比如直接融资)形式。7月份社融增量减去贷款增量是1823亿;同期少增,贷款少增3498亿,而社融少增仅2703亿,因而其他融资形式反而是多增加了795亿。如果假设这795亿的多增都是直接融资的话,那么这反倒是好的,因为这不仅与政策层面一贯鼓励提高直接融资的目标相匹配,也表明经济结构在从更多间接融资(比如信贷)的传统产业向更多直接融资(比如股权融资)的新兴产业发生变迁。

无论如何,社融增速骤降,反映了加杠杆的加速度的消失,这倒也符合最近房地产爆雷、信托爆雷等等激烈去杠杆的大形势。兜里没钱却还是有强烈的买汽车或者开咖啡馆的想法,那大都是因为觉得自己手里的资产(比如房产、信托、理财、股票、比特币等等)还挺厚实,又贪心不想变卖资产来支撑自己超前消费或者投资的欲望,于是就去借钱。现在哐哐一顿爆雷,资产价格一通缩水,甚至直接归西(停止兑付了),本来手握1000万资产,借个百十来万地花花,感觉心里不慌;现在资产缩水成200万了,还敢借50万、100万的去买车或者开店吗?那肯定是不敢了呀。

参考资料: